老挝黄金赌场_澳门赌场app-【唯一授权牌照】

当前位置: 首页>聚焦新中国成立70周年
“雅”“俗”之间焕发融合生机—探访乡村振兴苏州路径大型实地采访·巴城
来源:   发布日期: 2019-11-05 21:24   访问量:

昆山巴城,一方水土孕育了两个“宝”:阳澄湖大闸蟹和昆曲,当地人笑称一“俗”一“雅”。这两个“宝”都与水有关,阳澄湖湖水滋养出优质的大闸蟹,昆曲则被称为水磨腔。

被阳澄湖、巴城湖、傀儡湖等数千亩水域环抱滋养的巴城镇,正是在“雅”“俗”间焕发出勃勃生机。文旅融合与农旅融合形成的叠加效应,为这座昆山城西小镇带来了发展理念上的超前。

巴城镇紧紧围绕昆曲文化、蟹文化等特色文化产业做文章,特别是以文化活动为载体,经过多年发展,活动规模和层次不断提升,已经成为巴城本土特色文化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

昆山市巴城镇党委书记石建刚说,作为阳澄湖大闸蟹故乡和昆曲发源地,巴城通过举办一年一度的蟹文化旅游节、重阳曲会等系列活动,开创了农旅融合、文旅融合的新局面,阳澄湖大闸蟹、昆曲、绿色生态等元素已成为巴城最闪亮的名片。

昆曲特色小镇扛起使命与担当

走在巴城老街上,昆曲文化的气息扑面而来,柔美的唱腔不时从昆曲名家工作室中传出;廊道间,有关昆曲历史的标识穿插交织。休憩的老者中,出口间或许就会让你惊叹不已。

老街不大,但名气越来越响。前些天,一年一度的巴城重阳曲会上,蔡正仁、梁谷音、岳美缇等众多“熊猫级”昆曲名家云集。自2015年巴城重阳曲会首次举办以来,五年来,重阳曲会形式不断创新,品位不断提升,影响不断扩大。巴城重阳曲会已成为昆曲文化界的一件盛事、一个特色鲜明的品牌活动。

随行的巴城阳澄湖旅游度假中心管委会主任顾继英告诉记者,巴城老街经过改造后更加注重嵌入昆曲文化的元素,通过筑巢引凤,打造沉浸式旅游体验,吸引更多的游客。同时,巴城还全力打造高端民宿,让游客真正留得下来。

如今,重阳曲会已成为巴城“昆曲之路”的一个重要节点,打造昆曲特色小镇,更是巴城的使命与担当。

顾继英介绍,巴城先后成立俞玖林工作室、一旦有戏(顾卫英)工作室等8个昆曲社团组织,成功举办阳澄曲叙、重阳曲会、紫金京昆艺术节少儿昆曲大赛等重量级昆曲文化活动24场,开展各类昆曲主题讲座、演出、拍曲等活动200多场次,开展线上直播活动50余次,线上线下参与人数超450万人次。

巴城镇还先后创作、整理了《图说昆曲小镇》《昆剧传字辈年谱》等二十余部著作,创作出版《昆腔缘起》《水磨新声》《开山之作》昆曲三部曲连环画,出版发行16期《玉山草堂》杂志。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起,巴城将富有教育警示意义的昆剧折子戏融入党员冬训,并在此基础上创建“昆韵曲红”党建特色品牌,使昆曲艺术“润物细无声”地进入寻常百姓家。石牌中心校小梅花戏曲团成立19年来,累计培训昆曲学员超千人,2008年被授予“中国戏剧家协会首家小梅花培训基地”。

“昆曲小镇巴城目前有四个重要身份:昆曲艺术演出地、昆曲人才培育地、昆曲古琴传承地和昆曲文化传播地。”石建刚说,巴城将继续在昆曲的人才培育、内涵丰富和宣传普及上发力,把巴城建设成为感受体验大美昆曲的胜地;积极探索“昆曲+”融合战略,塑造文创经济、乡村振兴的新模式、新亮点,探寻新时代的“昆曲之路”。

“4+1”特色产业体系助力农民增收

秋风起,蟹脚痒。一只蟹,掀起巴城秋冬季经济的热潮。

依托五大蟹市场及3万亩昆山市阳澄湖大闸蟹产业园区建设,巴城镇创新“互联网+”销售模式,2018年实现亩均净效益4500元,其中,大闸蟹产业园区亩均净效益7000元。2018年实现年产值近40亿元,净收益超6亿元。昆山市阳澄湖大闸蟹产区2018年入选农业农村部等9个部委联合命名的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名单。

如今,巴城的蟹产业,正注入生态、高效的全新理念。

记者在昆山市阳澄湖现代渔业产业园看到,规划齐整的高标准池塘,优良的水质引来白鸥成群起舞,这里按照生态循环、养殖尾水集中处理的原则,打造池塘养殖循环水示范工程,政府财政大力投入,引导农民标准化、规范化养殖,“好水养出大蟹、好蟹。”

巴城镇阳澄湖农业发展公司总经理邢龙介绍,自2010年起,巴城镇政府规划建设昆山市阳澄湖现代渔业产业园,经多番论证,产业园区通过“统筹规划、选区试点、分步推进”方式开展实施,规划总面积约3万亩,预计总投入资金8亿元。共涉及武神潭村、武城村、方港村、新开河村等7个行政村,截至目前已完成改造建设面积14000余亩,预计于2021年前全部完成。

“产业园建设以阳澄湖天然生态环境为蓝本,以生态虾蟹养殖为主要内容,以生态、高效为主要特色,全面提升了阳澄湖水域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和大闸蟹养殖生产空间。”邢龙说。

除了“一只蟹”,还有“一串葡萄”“一粒米”“一件大衣”,为巴城农民拓宽了增收渠道。

巴城依托万亩优质葡萄基地以及“萄醉一夏”活动品牌,不断调优葡萄新品种种植面积,2018年实现亩均净效益6000元。“一粒米”则日渐丰满,巴城加快5556亩高标准粮油基地建设,推进优质生态大米生产,巴城稻谷2019年2月获得国家农业农村部唯一认可认证机构颁发的“有机大米”认证证书。手缝羊绒大衣产业作为巴城的新兴特色富民产业,多年来名气在全国打响,巴城因此成了各地销售商的主要进货地。2018年全镇手缝羊绒大衣产量近2000万件,加工产值超30亿元,每年给百姓增收约5亿元。

顾继英说,四大特色产业为巴城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优质基础,巴城“春赏花、夏戏水、秋品蟹、冬养生”乡村旅游品牌持续擦亮。2018年,巴城镇接待游客超350万人次,同比增长6%。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0462元,居昆山市前列。巴城镇2018年入选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联合颁发的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名单。

“乡村振兴的根本落脚点就是富民增收。”石建刚说,经过多年引导和市场营销,巴城镇“4+1”特色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实现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农村经济稳步提质增效。

5个“狠抓”勾勒乡村振兴路径

今年72岁的姚弟明是巴城镇茅沙塘村的“老主任”,十多年来,他退而不休,当起了一名义务调解员。每当邻里出现矛盾纠纷时,老姚总是挺身而出,至今已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00余件。在巴城镇,像姚弟明这样的“新乡贤”现有25位,他们平时活跃在田间地头,调解邻里纠纷,维护公序良俗,涵育文明乡风,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新开河村的姚木生是位水产养殖能手,他经常与其他养殖户交流经验,探讨全新的养殖方法。许多养殖户上门求教,他不厌其烦,每次都亲自到农户鱼塘查看情况,帮助解决问题。他最大的心愿,是帮助更多的乡亲成为养殖能手,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这是巴城镇推进乡风文明的剪影。石建刚表示,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部署,巴城将狠抓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走出一条体现巴城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

产业方面,巴城将加快阳澄湖大闸蟹产业园、高标准粮油基地等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继续擦亮阳澄湖大闸蟹、巴城葡萄、巴城大米等为代表的特色农业品牌。同时,鼓励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依托“水之梦”乐园和郁金香园等载体项目和阳澄湖大闸蟹、巴城葡萄等特色产业,不断丰富巴城“春赏花、夏戏水、秋品蟹、冬养生”的内涵和层次。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支撑。石建刚表示,巴城将通过变人力资源为人力资本,促进各路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为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巴城全镇现有经认证的新型职业农民、农产品经纪人等人才659名,计划到2020年增加到1000名;现有省、市各级乡土人才9人,昆山市乡土人才工作室4个。巴城还将深入实施青年人才“三个一百”工程(培养储备100名机关单位青年人才,100名村社区青年干部和100名特色专业技术人才)。

文化方面,巴城将通过深入实施昆曲小镇建设工程、镇民素质提升工程、移风易俗工程、群众文化繁荣工程等,全面提升农村精神风貌,留住文化之根和乡村的独特印记。特别是今年以来,正仪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正式启动,将努力建设成为以昆曲等特色文化为主题的历史文化街区。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巴城还将重点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镇村面貌提升和新型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等方面,突出问题攻坚、强化长效治理,着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江南水乡风貌。

石建刚说,巴城将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引领基层自治、服务民生、平安乡村建设等方面的作用,继续擦亮“乡美村红”“阳澄蟹红”“昆韵曲红”三红党建品牌,完成东阳澄湖村“湖天e色”等特色党建品牌建设;推行“行动支部”工作法,打造阳澄湖社区、湖滨社区等行动支部,有效发挥支部在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开展等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一个老蟹农的新“养蟹经”

大闸蟹上市季节,昆山巴城的蟹农们又忙碌起来。在巴城的昆山阳澄湖现代渔业产业园内,记者见到了今年51岁的周文元。他是巴城镇武神潭村人,从事大闸蟹养殖已有27个年头。

黝黑精瘦,长期在池塘边养蟹,周文元脸上刻上了深深的岁月印痕。但周文元神情轻松愉悦:“产业园里什么都弄好了,我们进来只要认真养蟹就行,螃蟹也不愁销,直接到塘里来抓的、蟹庄餐饮店订购的,有时候还缺货。”

进入昆山阳澄湖现代渔业产业园,是周文元养蟹经历的一次重要转变。“早期,在湖里养过;后来,进行池塘养蟹,但规模也不大,七八亩左右;现在,是专业化池塘养蟹,规模达42亩。”周文元说。

规模之外,周文元的投入产出也发生显著变化。“之前,一亩蟹塘能赚个五六千元,现在,一亩蟹塘的投入就要八九千元。”周文元说,一亩蟹塘的亩均净收益1万多元。

良好的收益,来自产业园对养殖的严格要求、品质把控。周文元说,产业园的基础设施建设齐全,对养殖户来说,无需考虑基础投入,但对养殖过程的要求,十分严格。“我们投的饲料都是生物饲料,用生物试剂调制的,不能随便投的。”周文元说,产业园里建有水质在线监测和水质在线分析,监测设备直接建到塘边,哪一个池塘的水质发生变化,就会报警。“水质对养蟹很重要,水质不好,蟹就不长。”

在周文元的蟹塘,记者看到塘岸边有两个白色金属装置,底座是一个遥控航模形状的设备。“这是机器人投饵船。”周文元介绍,把饵料填装进装置里,用遥控器遥控,就能在塘里各个地方投饵,“之前撑船人工投饵,现在轻松多了。”

不仅如此,蟹塘的四周布满微孔增氧设备,塘中间还有浮轮增氧,保证养蟹过程中因天气变化产生的增氧需求。“这些设备都是产业园投入的,我们养蟹也越来越现代化。”周文元承包的42亩蟹塘,基本上他与家人就能完成。

去年,周文元的蟹塘养出的蟹普遍规格在公7两、母5两,最大规格达公9两、母6两。“今年的螃蟹长势不错,我感觉现在的模式不错,很有奔头,也是个方向。”周文元对现在产业园的养蟹事业充满信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