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重点领域 > 重点工作 > 市(县)区

吴江区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

时间: 2022-01-28 14:10 来源: 吴江区人民政府 访问量: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

过去的五年,是吴江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在中央、省、市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对苏州工作以及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沉着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高质量推进示范区建设,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满完成“十三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实现本届政府工作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区新征程。

五年来,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6%,突破21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9.32%,超25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7.27%,超4330亿元。丝绸纺织、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实现千亿能级,新材料加速迈向千亿级。恒力、盛虹上榜“世界500强企业”并持续进位,亨通等4家企业上榜“中国500强”,通鼎等6家企业上榜“中国民企500强”,数量领跑全国县(市、区)。有效高新技术企业由334家提升至1031家。新增上市公司12家,累计达25家。中国工联院江苏分院落户吴江。累计建成10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44个省级智能车间,数量均居全省县(市、区)首位。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获批全省首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被认定为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在2021赛迪“全国百强区”榜单中位列全省第一、全国第十。

五年来,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示范区制度创新成果和项目建设经典案例数连续位居首位。“联合河长制”经验入选《新时代治国理政案例精选2021》并向全球发布。“工业生态‘数字管理’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入选“中国改革2021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调整完善区镇(街道)行政区划和规划委员会设置,顺利完成政府机构改革任务,盛泽、平望经济发达镇改革试点高质量通过验收。深化区属国资国企改革,整合组建5大国资集团公司。“1+6+N”全域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获省法治建设创新奖。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系统全国首创并推广。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实现“一门式”“一窗式”政务服务,完成“1330”等“放管服”改革任务,在2021赛迪投资竞争力百强区中排名全市第一。建成纺织、通信光电缆、电梯3个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吴江开发区、汾湖高新区成为江苏自贸区苏州自贸片区联动创新区。亨通海缆、永鼎孟加拉国家电网等“一带一路”项目建设成果显著。开通中欧班列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专列。外贸进出口规模年均增长4.7%,超260亿美元。高质量完成东西部扶贫协作、南北挂钩合作任务,吴江泗阳工业园区位列全省县级共建园区综合考评第一。

五年来,城乡品质大幅提升。沪苏湖、通苏嘉甬铁路等“轨道上的长三角”项目加快推进,苏州地铁4号线顺利通车联通吴江,吴江大道建成通车,全区公路总里程达2374公里。实施“三治”“三优三保”等专项行动,累计治违拆旧4.52万亩、盘活土地超5万亩,获评省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模范县(市、区)。启动总面积超万亩、总投资超千亿的城市有机更新项目,改造提升老旧小区346个。建成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5家、省级特色田园乡村11个、市级特色康居乡村454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入选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农村河道管护、农田水利管护连续6年获全省考核优秀。集中连片粮田实现高标准农田全覆盖,高标准池塘覆盖率达92%。累计培育农业龙头企业3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05家。入选省首批数字乡村试点地区。获评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文明城市建设水平显著提升。

五年来,生态环境有效改善。全面完成中央、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和长江经济带审计反馈问题整改。大力开展“263”“三水同治”等专项行动,整治“散乱污”企业(作坊)1.8万家,淘汰低端落后喷水织机9.9万台。实施太浦河“沪湖蓝带”计划、跨界河湖综合治理。全面完成太湖围网拆除和长江流域禁捕退捕任务。新建扩建污水厂5座、提标改造13座,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量增加60%。生活垃圾实现全量焚烧处置,餐厨(厨余)垃圾处理能力达500吨/日。连续十四年实现太湖“两个确保”。2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PM2.5浓度下降37.8%,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提升8.9个百分点。环境执法工作两次获评全国先进。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五年来,百姓福祉持续增进。民生支出年均增长超19%,占政府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由74.3%提高至80.5%。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由4.46万元增长至6.5万元,年均增长7.8%。年均新增城镇就业2.2万人。社保体系和待遇水平全面接轨苏州。新建学校39所、改扩建学校34所,新增学位5万个。新增教师3800多人。普通高中招生计划数由46.56%提升至65.66%。苏州大学未来校区正式招生,义务教育学校集团化办学实现全覆盖,获评全国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县(市、区)、省平安校园建设示范县(市、区)。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吴江区儿童医院投入运营,区中医医院加快异地新建。居民可在示范区及上海市就医免备案直接结算。老有所养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列入国家试点项目。居家社区养老日照中心实现村(社区)全覆盖,全部实现社会化运营。全省率先实现所有持证残疾人居民医疗和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累计发放困难人群救助金(补贴)5.4亿元。苏州湾文化中心、苏州湾体育中心开业运营。成功创建“中国曲艺之乡”。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实现区、镇、村三级全覆盖。区内跨省和毗邻公交线路达15条,实现主要省际道路公交全覆盖。扎实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建设,省级测评群众安全感达99%。实现“省双拥模范城”六连冠。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切实筑牢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等领域安全防线,稳妥有力处置各类突发事件。

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政府自身建设全面加强。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各项要求,捍卫“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两在两同”建新功行动。制度化、常态化学习党的最新理论,以及法律、科技、经济等领域知识。深入推进依法行政,修订政府工作规则,完成行政复议体制改革任务,实现区政府统一行使行政复议职责。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坚决反对“四风”,持续精简会议、文件、督查、考核,“三公”经费年均压减5%左右。按期办复人大代表建议743件、政协提案1077件。受理“12345”热线、区长信箱等平台公众诉求206万余件,办结率99%以上。解决各类信访问题1.29万个。主动公开政府信息15万余条。坚持为民、务实、清廉,努力打造服务政府、法治政府、高效政府、廉洁政府。

各位代表,刚刚过去的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面对复杂的外部形势和严峻的风险挑战,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保持发展定力,勇担战略使命,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和区委决策部署,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十四五”发展实现良好开局,各主要经济指标全面超预期。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180亿元,同比增长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58.06亿元,增长9.13%;规上工业总产值4330亿元,增长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46亿元,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1亿元,增长16.9%;实现进出口总额260亿美元,增长20%;实际使用外资5.97亿美元,增长31%;新增上市公司5家。

践行国家战略步伐坚定。178项示范区建设重点工作、121项对接上海行动落地见效。成功承办示范区理事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第二届示范区开发者大会和示范区两周年现场会。全年签约落户项目124个,总投资超830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9个。恒力、盛虹“世界500强企业”排名攀升至第67位、第311位,东方恒信成为全市唯一新入选“中国民企500强”企业。电梯产业集群新晋成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恒力长三角国际新材料产业基地、长三角(盛泽)现代供应链产业园等一批高显示度项目加快建设。沪苏湖铁路开始桥梁施工,通苏嘉甬铁路、苏州南站、盛泽站等项目有力推进。长三角示范区教师发展学院、示范区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中心揭牌。示范区政务综窗实现三地民生类事项通办。实现区镇两级政务服务大厅长三角“一网通办”专窗全覆盖。

加快创新转型成效明显。预计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3.58%。新增有效高新技术企业111家。中国工联院江苏分院挂牌运营,徐工汉云等3家国家级“双跨”平台落地。培育本土行业性工业互联网平台10个,服务企业超3000家。新增省示范智能车间10个、省星级“上云”企业440家,完成智改数转项目超1500个。新增3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4家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5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6家省百强创新型企业。英诺赛科、微康生物获国家重大专项支持,迈为股份成为全市唯一入选省双碳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新获评国家科学技术奖2项、省科学技术奖11项,获奖数均列苏州大市第一。新增省级以上人才(团队)11个。入选首批省创新型示范县(市、区)建设名单。恒力化纤获评省长质量奖。丝绸产业成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球第三家版权保护优秀案例示范点。吴江丝创园入选工信部纺织服装创意设计示范园区。“放管服”改革等5项工作获省2020年落实重大政策措施成效明显地方激励表彰,为历年最多。在2021年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成果5张榜单中均列全国前十。

统筹城乡发展持续向好。深入开展“三治”“三优三保”等行动,治违拆旧超1万亩,盘活存量土地8417亩,处置批而未供土地6189亩。盛家厍、云梨桥畔等15个城市更新项目加快推进。完成29个老旧小区改造、350座农村公厕建设。完成2个示范片区、16条道路、36个小区、3个综合整治工程架空线整治。实现居民小区、公共机构、行政村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乡村振兴“江村”品牌持续打响,村均集体可支配收入达817万元、增长超10%,融创桃源、蓝城曲水善湾、七都开弦弓村等一批乡村振兴项目加快推进,“平望·四河汇集”一期完成,震泽齐心村香洞湾获评省级特色田园乡村,环长漾特色田园乡村带风貌初显,入选首批省级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单位名单。吴江区现代农业产业园获国家级认定公示。获评首批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首批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全国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先进县、首批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改善生态环境扎实有效。稳步推进碳达峰8大行动31项工作任务。科学推进有序用电,完成减污降碳、能耗削减任务。获批国家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全省率先出台相关补贴政策。与生态环境部、省生态环境厅共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绿色发展国际创新中心。发放全省首笔生态贷,实施全国首单绿色科技创新债权融资计划。全区生活污水厂按照“四统一”要求整合运营。光大焚烧发电扩容项目建成投运,新增一般工业固废处置能力1500吨/日。全力做好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迎检和整改工作。PM2.5浓度降至28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天数比例提升至84%。

推动民生实事办实办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幅。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2%左右低位运行。有效用工备案数达56.38万人,创历史新高。放宽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户籍限制。14个新改扩建学校建成投用,新增学位1.3万个。苏州大学未来校区以及与上海世外教育集团、南京师范大学等合作办学项目正式开学。教育“双减”政策有序落实。区中医医院主体结构封顶,与上海三甲医院建设合作医院2家,京东方医院开诊。实现示范区医保“一码通”直接结算、苏州大市医保“一卡通”实时结算,示范区异地就医免备案范畴从门诊扩展至住院。完成5个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启动11个“口袋公园”建设,新增健身步道26.4公里。全市唯一入选省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首批试点县(市、区)。

应对风险挑战稳妥有序。坚持疫情防控“平战结合”,精准应对周边地区突发疫情,全面提升疫情应急处置能力,储备31个隔离点共3100个房间,核酸检测能力达10.6万管/日,建成5个方舱接种点,疫苗接种能力超4万剂/日,新冠疫苗接种率居全市前列,全年无新增本土病例。有效应对“5·14”龙卷风灾害,稳妥处置“7·12”房屋坍塌事故,深化既有建筑等15个重点领域整治,全面排查既有建筑22万余幢,形成既有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基础数据。挂牌督办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隐患项目82个。成功抵御“烟花”超强台风和超历史水位侵袭,防汛抗洪工作获省委省政府表彰。全力维护金融秩序,不良贷款率下降至0.66%。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电信网络诈骗警情数同比下降20.4%。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圆满完成建党百年、进博会等重大活动安保维稳任务。

回顾五年发展历程,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我们深刻体会到: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行,不折不扣落实好党中央决策部署。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在发展中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坚持向改革创新要动力,牢牢把握示范区建设最大机遇,立足制造业这一根本,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必须坚持依法行政,严格依法履职,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解决问题的水平。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我们应对挑战取得了厚实成果,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党中央高瞻远瞩、上级党委政府和区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区上下精诚团结、砥砺奋进、辛勤耕耘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吴江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离退休老同志,向驻吴解放军、武警官兵,向参与、支持和关心吴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海内外朋友,特别是始终与我们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的广大群众和所有企业家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工作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外部形势复杂多变,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仍然较多;创新资源集聚效应还不明显;绿色低碳、集约高效发展的路径模式还要深化探索,产业发展的整体质效还不高;安全生产、社会治理还存在薄弱环节;各级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专业化水平亟需加快提升,等等。对于这些问题,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加快解决。

二、未来五年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

根据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区党代会精神,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对苏州工作以及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聚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水平治理,用好示范区建设国家战略平台,厚植民营经济优势,更好地统筹发展和安全,努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加快建设展现“强富美高”新图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区。

建议新一届政府重点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一要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安全成为基本前提,全面提升发展质效,高水平推进示范区建设。二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推动共同富裕。千方百计拓宽富民增收渠道,以高质量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公共服务优质均衡供给,更好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三要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大力推进美丽吴江建设。持续擦亮吴江的生态基底,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率先探索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优势。四要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全面增强创新发展活力。发挥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勇当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厚植民营经济优势,把底板固得更牢、长板拉得更长、强项变得更强,形成更多示范模式、领先优势,持续增强地区核心竞争力。五要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牢牢守住安全发展底线。强化“主动拆弹”意识,着力防范化解各类风险,全面夯实安全发展基础,加快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全力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建议新一届政府重点抓好以下任务:

一是围绕打造创新发展新高地,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更多成果。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5.6%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速5.5%以上。持续擦亮“民营经济看吴江”品牌,培育形成千亿级新材料产业,新增1家“世界500强企业”,累计拥有上市公司超45家。推动吴江开发区打造成全区创新发展的最强引擎。推动汾湖高新区争创国家高新区,成为苏州对接上海的“桥头堡”。推动吴江高新区打造成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示范。持续打响“工业互联网看吴江”品牌,打造长三角工业互联网创新示范基地,推动太湖新城建设成为长三角数字经济高地。实现全区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全覆盖,形成以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为支撑的不少于100家的企业梯队,力争新增“灯塔工厂”1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4%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数达18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5%。全区人才总量突破40万人,高层次人才总量达4万人。每万人高价值专利拥有量达23件。

二是围绕打造生态绿色新典范,推动世界级湖区彰显独特魅力。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积极构建清洁能源体系、绿色制造体系、低碳生活体系,加快国家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建设,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续下降。实施防洪保安综合整治工程,打造生态美丽河湖470个,整体提升东太湖百里风光带、环元荡美丽湖泊群、沪湖蓝带、大运河生态廊道等重点片区生态品质,率先建成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和示范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城乡建成区基本实现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区全覆盖,垃圾分类集中处理率达99%以上,完成上级下达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任务,全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PM2.5浓度、地表水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达到上级考核目标。

三是围绕打造城乡融合新标杆,推动现代化风貌焕发靓丽颜值。推动东太湖度假区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强化东太湖CBD等核心区域现代化、国际化功能的商旅服务配套、生活消费中心建设,推进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成为苏州城市建设的最大亮点。加快苏州南站、盛泽站建设,建成沪苏湖铁路,开工建设通苏嘉甬铁路、如通苏湖城际铁路,率先建成“轨道上的示范区”。推动苏州湾隧道、东环南延、江陵路等重大交通工程建设,“入苏融沪接浙”路网更加快捷。推进城乡和产业融合更新,治违拆旧不少于5万亩、盘活存量土地不少于4万亩,完成67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城乡资源双向流动,村均集体可支配收入超1400万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75%。

四是围绕打造江南文化新空间,推动发展软实力实现大幅提升。高标准建设文化地标,共建江南水乡古镇生态文化旅游圈,打造8条以上旅游精品线路,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擦亮“江村”乡村振兴品牌,以建设长漾国际乡村文旅融合发展区为引领,统筹推进“魅力大运河”“美丽湖泊群”两大特色田园乡村组团8个片区建设,建成特色精品乡村20个以上、特色康居乡村300个以上,基本实现特色宜居乡村全覆盖。打响“江南文化”品牌,探索“制造+文化”路径,实现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超120家,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10%。实施公共文化、体育惠民工程,高水平运营苏州湾文化中心、苏州湾体育中心,引进和办好国内外重大文体活动。加强“江南小剧场”建设,推出更多叫好叫座的原创文化精品。

五是围绕打造共同富裕新样板,推动高品质生活带来幸福感受。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不低于地区生产总值增幅。强化就业保障,优化就业结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促进公共服务更加优质均衡,加快打造现代化教育名区,全面推进健康吴江建设,创成2家三甲医院。积极构建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人均预期寿命超84岁,全体居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成功创建国家级数字档案馆,实现建制镇年鉴全覆盖。安全生产基础更加牢固,城市防灾抗灾救灾能力明显提升。扎实推进“八五”普法,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走在全国同类区域前列。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

三、2022年主要工作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吴江撤市设区十周年。新一届政府既肩负着谱写新篇章的开局使命,也承载着阶段性答题交卷的期盼重托,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决落实中央、省、市和区委决策部署,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全面向好”工作定位,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生态优先、绿色低碳,走内涵式、集约式发展道路,加快打造创新集群,推动“创新湖区”“乐居之城”不断取得新成果,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中走在最前列,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2022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5%以上,进出口贸易保持稳定,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62%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不低于地区生产总值增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全员劳动生产率保持增长,工业增加值率高于上年,完成上级下达的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目标任务。

围绕上述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重点做好六方面工作:

(一)勇担国家战略使命,坚定走在示范区建设最前列

牢牢把握示范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主动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以更多的三周年成果全力当好示范窗口。

打造更多标杆性项目。加强重大项目招引,引进100亿元以上项目1个、50-100亿元项目2个、10-50亿元项目20个。全力推进恒力新材料、长三角工业互联网创新示范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全年完成投资620亿元。抓住国家加快专项债发行机遇,全力争取用好中央、省预算内投资资金和专项债超50亿元。全面融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推进沪苏湖、通苏嘉甬铁路和如通苏湖、水乡旅游线城际铁路建设,打造苏州南站、盛泽站示范区重要门户。

取得更多探索性成果。积极探索跨省域一区多园国家高新区创建新模式。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进一步优化国资布局,探索国资跨区域、跨领域合作。加大绿色金融、同城化金融服务、跨区域联合授信机制等方面创新力度,设立200亿元规模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基金,争创国内首家跨区域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推动制定联合河(湖)长规范化标准。探索建立元荡湖口断面共考和联合断面长制。

办成更多合作性事项。协同推进示范区“一厅三片”建设。推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合作项目落地揭牌。加快跨区域医联体、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示范区养老服务标准互认互通等项目建设。实现示范区新生儿“出生一件事”等集成服务事项跨省通办。加快推进浦港路东延接青浦、南延接嘉善等跨省通道项目建设,扩大跨省公交服务覆盖范围。更高质量融入和推进市域一体化发展,积极支持配合打通市域内断头路。努力承接好上海溢出效应,集聚更多优质创新资源。联动办好各类促消费活动。打造跨区域政法协同2.0版。

(二)打造产业创新集群,全力做优做强实体经济

坚持创新核心地位,以智能化、数字化引领制造业转型升级,出台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促进产业集群向更高能级创新集群演变,全面提升实体经济发展质效。

汇聚整合创新资源。大力实施科技创新跨越发展行动,深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小升高”行动,有效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1100家,新增市独角兽培育企业10家、瞪羚企业30家。高水平推进苏州大学未来校区建设,加快上海交大长三角研究院、华师大长三角研究院引进落地。做大做强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平台,高水平建设运营长三角示范区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中心,扩大科技创新券使用范围。引进、建设独立研发机构8家,完成产学研合作项目180个。新增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家、产业链“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2个。实施新一轮人才创新创业“55352”工程,新增市级以上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项目50个。分层分类建设人才公寓7000套,建成示范公寓项目5个。

强化数字全面赋能。大力推进工业互联网示范园区建设,高水平打造工业互联网创新示范基地。加快建设印染、织造、铸造、电梯等细分领域行业性工业互联网平台,争创工信部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1项,新增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1家。培育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和服务商5家,完成智改数转项目1200个,新增省、市级示范智能车间和工厂30个,省星级“上云”企业150家。新建5G基站1000个以上。推动亨通、盛虹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市场化运作,力争服务企业超2500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超16%。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围绕产业链部署完善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赋能产业链,深入实施产业链“攀高、补短、育新”三大工程,加快打造以高性能纤维、先进功能材料等为核心的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鼓励支持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新增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家、“苏州制造”品牌登峰企业2家。新增上市公司4家。推动东方丝绸市场向未来时尚城转型。加快自贸区联动创新区、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综合保税区建设,实际使用外资5.8亿美元。科学做好能耗“双控”工作,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确保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大力推进国家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完成屋顶光伏建设150兆瓦。

(三)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更美呈现江南水乡风貌

聚焦“世界级水乡人居文明典范”,加快打造富有江南韵、小镇味、现代风的城乡融合新标杆,全面展现“新鱼米之乡”“新江南空间”的现代风貌。

优化空间布局。推进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编制,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暨“一减双升三优”行动,彻底解决耕地碎片化、土地利用低效化问题。出台并实施低效工业企业整优提升攻坚行动计划,全面淘汰亩均税收3万元以下工业企业,推动工业企业亩均税收提升至15万元以上,不断提高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和产出效益。深化“三治”“三优三保”等工作,完成治违拆旧超1万亩,盘活存量建设用地8000亩。推进水系结构优化调整,大力开展生态美丽河湖建设,打造湖区经济新亮点。

提升城市品质。加快城市更新、产业新兴,高水平推进盛家厍、云梨路总部经济带、盛泽现代供应链产业园、国赵路片区等更新项目。高标准建设东太湖CBD总部经济区、花港湾等重点区域,开工建设太湖新城滨水核心区地下空间,争取苏州湾隧道尽快启动,新增苏州湾滨水慢行步道9.5公里。改造提升老旧小区34个,完成架空线整治36公里。完成太湖新城北片区4.54公里综合管廊建设,启动南片区6.31公里综合管廊建设。加快城市绿化工作,启动外苏州河、环长漾御水长堤景观绿化工程,实施吴江大道、太湖新城环湖路、开发区运东大道等道路绿化工程。新建“口袋公园”35个,试点建设公共空间休憩座椅,把建成区打造成开放的“客厅”、休闲的“后院”、共享的“花园”。持续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完成8座农贸市场改造提升。推进东环南延、江陵路、苏同黎等城市路网快速化改造,凯旋生活广场全面竣工。新增停车泊位1万个。推动“地铁+公交”无缝对接。用“绣花功夫”和数字化技术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全力争创省双拥模范城。

推进乡村振兴。深入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倍增计划,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40家,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增长超12%,村均集体可支配收入达900万元。加强农业产业园建设,园区建成面积占比达75%,入园企业超120家。开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试点,完成农产品电商销售超10亿元,星级数字乡村占比超50%。推动“三高一美”提档升级,稳住“米袋子”“菜篮子”,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3.1亿斤以上。推进环长漾特色田园乡村带、元荡美丽乡村群特色精品示范区建设,实施环长漾道路贯通工程,建成特色康居乡村85个、特色精品乡村3个、特色宜居乡村160个,创建省级特色田园乡村3个。以“五美三优”为抓手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按照建设年代分类推进农房改建改善,对有安全隐患的优先及时改造。新建219座、改建131座农村公厕。争创“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四)厚植生态人文优势,持续提升区域竞争实力

高质量做好“生态”文章,高水平重塑“江南文化”,更大力度优化营商环境,以更优综合环境助力发展实力持续攀升。

打造更加优越的自然环境。联合青浦、嘉善探索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深入实施太浦河“沪湖蓝带”计划,深化“河(湖)长制”“林长制”改革,完成河道整治100条,建设10条劣V类河道整治样板、10条生态美丽河湖样板。新增造林100亩、更新造林200亩。高水平运作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绿色发展国际创新中心,积极探索生态环保多元投入和补偿机制。加快推进盛泽南部工业区4万吨/日综合污水处理厂、汾湖西部污水处理厂1万吨/日扩建工程建设。新建78个、提升70个自然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实现沿太湖5公里村庄污水全收集。确保地表水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PM2.5浓度等完成上级下达目标任务。全力做好中央和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迎检及整改工作。

打造更加优良的人文环境。推动同里、黎里、震泽古镇联合申遗,大力推进“平望·四河汇集”、黎里国际生态文旅示范区、震泽水乡再塑和古镇保护工程、七都开弦弓村综合提升等项目建设,争创国家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实施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加快建设京东方艺云产业基地等数字文化载体,市场化运作江南文化产业发展基金,新增营收超亿元文化企业3家以上。提高苏州湾文化中心、苏州湾体育中心运营质效。加强“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实现吴江博物馆新馆布展开放、区级文化活动配送超120场,新建笼式球场类便民设施14片、健身步道20公里。充分用好吴江历史人文资源,发挥文化铸魂育人作用。办好江南丝绸文化旅游节、环意自行车赛等重大文体赛事和品牌活动。扎实推进文明典范城市建设。

打造更加优质的营商环境。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要求,实施营商环境5.0版,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实“一件事一次办”“一业一证”改革任务。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提高电子证照利用率,推动民生事项集成联办。常态化开展企业走访,推进企业深度参与政策制定和效果评估,实现涉企政策一键直达。实施减免房租、增值税加计抵扣、优惠信贷、稳岗返还、社保降费等支持政策。用好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系统,强化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对上市募投等好项目,优先保障土地等要素资源。提高普惠型金融领域贷款比重,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

(五)增进群众生活福祉,不断丰富乐居吴江体验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扣民生大事、关键小事,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实事,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美好、好上加好。

强化民生基本保障。实施就业惠民工程,发放就业创业补贴约1.28亿元。支持失业人员、退捕渔民等重点群体自主创业超1800人,创业带动就业超5400人。深化省级和谐劳动关系综合试验区建设。落实社保、低保、住房公积金等政策标准调整及待遇发放。开工建设2个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3个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实施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开展80岁以上老年人居家一键呼叫服务。实现3岁以下婴幼儿普惠性托育机构区镇、街道全覆盖。新开工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1590套,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支持企业和社会群体参与公益慈善事业。推进儿童福利机构转型发展。

加大优质服务供给。新改扩建学校12个,新增学位7000个。落实“双减”要求,推进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优质普惠发展,争创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提升全区医疗机构综合实力和服务水平,与上海优势专科组建跨区域医联体2个、专科联盟3个,建设2个以上全省前列的医疗专科,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确保区中医医院异地新建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优化“半小时”公共法律服务圈。实现村(社区)基层社会工作室全覆盖、区镇街道民生档案查询服务全覆盖。

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科学精准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加强疫情防控督查检查和志愿者引导,建设健康驿站,提高疫情应急处置能力,扎实推进疫苗接种工作,全力构筑疫情防控免疫屏障。纵深推进“1+2+10”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强化既有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完成剩余55处D级危房解危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双下降”,降幅大于全市平均水平。扎实推进吴淞江整治工程等防洪除涝基础设施建设。全力防范金融风险,大力化解政府性债务,高度关注房地产、大型民营企业债务等领域风险,及时发现、有效处置苗头性问题。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全面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加强网络安全防护,严厉打击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完成好党的二十大、冬奥会等重大安保维稳任务。

(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全面增强干事创业本领

坚持和加强党对政府工作的全面领导,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扎实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建立健全学法用法制度,强化重大决策科学论证、风险评估和合法审查,推进行政复议体制改革,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高度重视司法、审计、社会和舆论监督。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加快提升政府系统国际化视野和专业化水平,进一步强化数字化思维,主动学习新知识、新本领,不断提高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以及抓落实能力。持之以恒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驰而不息纠治“四风”,大力弘扬“清、慎、勤”作风,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把更多财政资金用于科技创新、企业帮扶、改善民生,用政府的“紧日子”换取群众的“好日子”。

各位代表,忠诚向未来,实干创未来,担当赢未来。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团结和依靠全区人民,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紧张快干,勤奋巧干,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区,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